台灣著名的阿里山林業鐵路,已經行駛了百年,住在台灣,這一生應該要去一次吧!況且我蠻喜歡鐵道的,追尋過往歷史,一探林業鐵路的發展。
這次參加阿里山林業鐵路所舉辦的活動「聽林鐵說故事-小站漫遊」,皆為週三行駛,一般上班族勢必得請假才行,不過也因為平常日遊客較少,導覽品質會更好吧。
活動特色
- 深度體驗鐵路工法:前往樟腦寮、第三觀景平台,欣賞火車螺旋上獨立山。
- 三角線轉向演示:竹崎車站進行三角線機關車調頭轉向演示,近距離體驗火車頭如何調換方向。
- 小站漫遊:停靠北門、樟腦寮、交力坪、奮起湖、竹崎等車站。
套裝行程票價
- $1200元/人
- 包含林鐵車資(嘉義-多林往返)、三角線調頭演示費及導覽費。
林業鐵路官網:https://afrch.forest.gov.tw/
林業鐵路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lishanForestRailway.Taiwan
由於這次參加的行程受到利奇馬颱風影響,致「奮起湖-多林-十字路」自8/11起暫停行駛,所以行程只到奮起湖,不然原先是到多林車站,至於奮起湖-多林的區間票差將以等值紀念品(馬克杯)取代。
公告有說:如無意願參加調整後的行程並接受紀念品補償方案,可以在發車前辦理退費,我那時考慮很久,重點這週幾乎都會下雨,晚上下到隔天上午,每天都這樣,如果行程中下雨真的很麻煩,雖然可以退全額套票,但台中-嘉義的來回台鐵車票就得扣手續費了,之後決定還是參加,縱使下雨帶把傘、雨鞋套也可繼續旅行,畢竟這行程我還蠻喜歡的,雖然少了奮起湖-多林段。
一早從台中搭乘371車次自強號南下至嘉義約8:03分,出站後到台鐵售票櫃台詢問取林鐵車票,告知外面有一專用林鐵售票窗口,因為我已經在網路上訂票付款,直接出示身分證即可取票。拿著車票由人工閘口前往第一月台右側,就可以發現林鐵的候車月台。
▲林鐵嘉義站候車月台,可以明顯發現與台鐵的軌距不同,林鐵所使用的軌距為762mm,與糖鐵是一樣的輕便軌道,雖然是平日,但參加的遊客還不少。
▲火車進站,趕緊一起拍張照片。DL-49,第七代2007年製30頓750匹馬力機車頭。
▲阿里山號內裝,只有3排座位,車廂內感覺蠻現代化的,但車門是手動開關,總共有五節車廂,每節車廂都有廁所,為了安全!列車之間遊客不可穿越(因為門不好開關),只有列車長可以使用,另原本我們是搭乘1車,卻臨時告知改為5車,因為今天的人數不足5車(有可能是因為行程改變而退吧),所以1車就空著了。
從嘉義出發直到樟腦寮才是第一個停靠站,沿途有導覽員解說風景與歷史,而列車速度不快,搖搖晃晃的從竹崎之後就明顯的開始爬山了,導覽員會清晰的指出及證明我們是否真的在爬山。
▲第一U型大彎道,每一個U型都是為了爬坡,而這裡也才可以往後看到整列車轉彎的行進畫面,機車頭在最後推著我們上山。雖然機車頭在後面,但駕駛員其實在最前面,可以遠端遙控機車頭,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。
▲木屐寮車站 海拔324m,這是竹崎往樟腦寮中途的一小站,站體是後來重蓋的,目前沒有使用。
▲列車已爬至可以看到嘉義風景的高度,沒想到預報下一週的雨,此時卻可以有如此清晰的晴空照片,真是非常的漂亮!
▲樟腦寮車站 海拔543m,這邊是折返式車站,就是需前進一小段再後退進車站,主要原因是過去使用蒸汽火車如果在主線上停車的話,會造成上坡起步的困難,所以才需要退到水平的樟腦寮車站,但現今使用的柴油機車頭就不用了,有足夠的馬力可以在坡度上停車再開。
站體看來是木建的,其實是水泥牆再貼上外皮的偽裝術呢!呵呵呵。
▲等待正班車的樟腦寮車站,這邊的簡易車站都使用階梯讓乘客上下車而已,正班車會在這邊稍停,但沒有看到有人下車,之後就會再繼續上山,我們可以從樟腦寮附近的馬路上觀看列車盤旋上獨立山的畫面,是參加主題列車行程才有的福利。
▲這座就是獨立山 登山鐵道螺旋線,列車經過三次的迴旋爬升到山上再繼續前往阿里山,我們則觀賞到列車重複出現2次且都比上次還高,還鳴笛了一下讓我們注意它的身影!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親自體驗了。
▲這裡是樟腦寮車站停車處,旁邊有樟腦樹幫忙遮蔭,陽光從間隙中露出,讓整個畫面很療癒,導覽人員有說,原本在日治時期的確有種植樟樹,但光復後就都沒了,是後來的某一位站長(忘了名字)想說叫做樟腦寮車站卻沒有樟樹有點怪,為了讓它名符其實,這些樟樹其實是後來才種的。
▲這裡是獨立山第二觀景台,下方所見的就是剛剛待的樟腦寮車站,如今都已在那麼下面了,爬獨立山時可以多次看到樟腦寮車站,代表我們不斷的迴旋攀升。
▲梨園寮車站 海拔905m,導覽員敘說,這車站是個寧靜舒適又漂亮的小站,假日有很多人會來爬山,就會看到不少遊客在此休息的景象。
▲交力坪車站 海拔997m,這是主題列車第二停靠站,有站長管理,還有一間柑仔店,據說商店好像只開主題列車行駛的這一天而已,可以買到比平地還大包的乖乖(因為山上氣壓較小所以會鼓很大),一聽這邊有柑仔店我們好開心!因為肚子在樟腦寮時就開始餓了。
▲欣茂商店,交力坪車站旁的一小間柑仔店,列車一停靠就湧入了旅客,裡面是很古老的那種感覺,還有賣草仔粿、餅乾、飲料和古早小糖果。導遊會希望我們多多「交關」沿途有參觀的店家,能夠活絡觀光經濟,也可稍稍平衡一下各景點之間的人潮落差。試想,若是大家都往熱門景點拼命消費,其他小景點連湯都喝不到,久而久之,小景點就會荒廢杳無人煙了。
▲芋粿$100/3個、蚵仔煎$20、梅精仙楂菓$20,以為在山上會很貴,但其實價錢就一般,芋粿還溫熱的,吃起來好好吃!吃得到碎芋塊跟些許調味肉末,芋粿本身很黏,而且會越嚼越香,對於此時很餓的我們真是即時雨。
▲水社寮驛棧,是一間民宿,我對這地方很有印象,但不是我來過,而是我看過MIT台灣誌介紹過這邊,也對於這邊的美景有點嚮往。
▲水社寮車站 海拔1186m,目前為招呼站,站體內改成「蝙蝠生態教育館」,原因來自舊33號隧道因八七水災而西洞口遭到掩埋,後在北面重建新線的隧道。舊33號隧道就掩沒在樹林之中,經過多年,內部環境適合蝙蝠生存,意外的成為很多蝙蝠窩,後來消息流出,許多遊客到訪,為避免影響蝙蝠的生態作息與保育,將洞口隔離,在洞內架設數個攝影機,而畫面就播映在蝙蝠生態教育館。
▲出水社寮車站的軌道形成一個U字形,慢慢推移上山,回望列車與山村的建築的畫面令我難忘,水社寮這邊以前也曾有學校,雖目前廢校,但可想以前是多繁華才會有學校吧,導遊說以前在熱鬧的時候,這裡甚至有「小上海」之稱,經過歲月的摧殘人事已非,這種孤寂的美感別有一番風味。在適當的季節這邊也是賞螢火蟲的好地方。
▲奮起湖車站 海拔1403m,搖搖晃晃終於來到這次主題列車上山的終點站,奮起湖舊稱「畚箕湖」(地形關係),但有湖卻沒有水,其實湖是閩南語中低窪地之意,這座車站算是沿途中很大的車站,擁有雙月台。月台上停靠左邊的是正班列車,右邊是主題列車。
▲林務局奮起湖車庫,由於目前無法前往多林車站,所以改成車庫與四方竹林的導覽,現在車庫停了兩輛蒸汽火車頭,一輛是一般平地走的(兩個汽缸),一輛是登山用的(三個汽缸),都是屬於傘式直立汽缸,這是為了此線火車而改造的,縮短火車頭長度。
▲四方竹林,為什麼稱四方竹我很疑惑,原來是他的竹幹看起來像圓的,但握起來其實是方形的,真是好特殊的竹林。
▲接下來就是午餐自理時間,逛老街+吃飯,我憑印象找到這間"奮起湖登山食堂便當"但內用與外帶的價錢不同,而且一個便當價錢都超過$100元,真的是挺貴啊!光我選的炸排骨內用就要$160元了,雖然多了湯與飲料,但好像不怎麼划算…。
▲後來往下逛老街時才發現,這間才是我印象中想吃的但卻至今未吃過的"奮起湖大飯店的便當",看似只有這家採用鐵盒裝,而且好像也是比較歷史悠久的一家店。
說到奮起湖便當為什麼會成為奮起湖的代表?
主要是當初往阿里山的火車光單程就需要7-8小時,而奮起湖車站剛好大約位於中間點,行車至今差不多中午,且也要給蒸汽火車添水加媒,所以趁此空檔可以吃午餐,便當產業因應而生,所以才造就奮起湖便當的聞名。
▲奮起湖老街的一景,那時卻下起了一陣小雨,這邊的商店真的還不少,記得上次來有一邊被火燒掉變廢墟,如今都已重建完成了。
▲奮起湖山嵐,時至午後,風起雲湧,但景色依舊清晰明亮。
▲阿良甜甜圈,逛老街的時候就發現有好幾家賣甜甜圈,隨機繞著小路來到這家甜甜圈,就買個低消2個嚐嚐看(起司、巧克力),買完才發現這家的價格比別家貴一點,但我覺得吃起來還算不錯啦,外酥脆內軟又香。
▲下山的水社寮車站,此時已經雲霧瀰漫,更添一層朦朧的美感,隱藏在山中的村落,在此寂靜的等候著遊客的再臨。
從奮起湖車站一路下山至竹崎才停靠,沿途導覽員會適時的再提醒解說經過的車站或景點或補充等等,下山的列車多了剎車的動作,所以比起上山沒有那麼舒適,雖然他說搖搖晃晃很好睡,但我覺得搖晃太大力很難睡阿,而且一度還不太舒服。經過交力坪車站時,需要交接路牌,才能繼續上路,看他們一勾一拿的,列車速度好像突然降低,好像不是小心掉了,趕緊撿起再交給司機,蠻有趣味的。
▲三角線調頭演示,最主要就是將火車頭調換方向,從前方變成在後方,至於為什麼?我查了資料才發現,過去蒸汽火車時代平地線是由18噸蒸汽火車拉,在竹崎站須改為28噸蒸汽火車推上山,所以會在這邊調換車頭,但1920年後,火車固定車頭在列車尾端推車廂後就不再更換了,所以三角線目前也很少用。
▲竹崎車站 海拔127m,這邊是屬於舊車站區,以往有一個新竹崎車站作為通勤使用,但後來卻廢除也消失了…,這邊導覽也說到,有一油罐列車放置於此,但卻從沒用過,因為那時公路通車,油罐車跑公路還更快。更說到蒸汽火車更換柴油引擎的歷史點。
▲剛列車已經更換過一次,這次讓我們更近距離觀看,再換回來的樣子。我形容這三角線就像台中的成追線,它也算是一個三角線。
▲北門車站 海拔31m,這座車站之前來嘉義檜意森活村時曾來過一次,只是當時沒有上到月台來,而這次是從月台進到車站去,林業鐵路的工作人員會在這邊販賣周邊商品2種,一個是筆記本$200,另一個是圍巾$250,不過聽說好像只有主題列車行駛時才會擺出來。
行程至今已到尾聲,從竹崎至北門車站這期間,導覽員敘說著阿里山森林鐵道的歷史發展與辛苦的地方,主要還是受到道路交通的衝擊,不過現今思維改變,它是歷史文化的痕跡,不可抹滅,不管是老人的回憶、中年人的現今記憶、青年的歷史探索,都有他獨特的一面,也是讓國人可以驕傲的一條登山鐵道,而經過今天的導覽也讓我更加深入了解到沿途的特色景觀與歷史,也只有參加這樣的活動才能有如此的體驗吧。
回程從三鐵共構的嘉義車站搭台鐵觀光列車2次回台中。
哪三鐵共構?台鐵、林鐵、糖鐵。
一早從台中搭乘371車次自強號南下至嘉義約8:03分,出站後到台鐵售票櫃台詢問取林鐵車票,告知外面有一專用林鐵售票窗口,因為我已經在網路上訂票付款,直接出示身分證即可取票。拿著車票由人工閘口前往第一月台右側,就可以發現林鐵的候車月台。
▲林鐵嘉義站候車月台,可以明顯發現與台鐵的軌距不同,林鐵所使用的軌距為762mm,與糖鐵是一樣的輕便軌道,雖然是平日,但參加的遊客還不少。
▲火車進站,趕緊一起拍張照片。DL-49,第七代2007年製30頓750匹馬力機車頭。
▲阿里山號內裝,只有3排座位,車廂內感覺蠻現代化的,但車門是手動開關,總共有五節車廂,每節車廂都有廁所,為了安全!列車之間遊客不可穿越(因為門不好開關),只有列車長可以使用,另原本我們是搭乘1車,卻臨時告知改為5車,因為今天的人數不足5車(有可能是因為行程改變而退吧),所以1車就空著了。
從嘉義出發直到樟腦寮才是第一個停靠站,沿途有導覽員解說風景與歷史,而列車速度不快,搖搖晃晃的從竹崎之後就明顯的開始爬山了,導覽員會清晰的指出及證明我們是否真的在爬山。
▲第一U型大彎道,每一個U型都是為了爬坡,而這裡也才可以往後看到整列車轉彎的行進畫面,機車頭在最後推著我們上山。雖然機車頭在後面,但駕駛員其實在最前面,可以遠端遙控機車頭,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。
▲木屐寮車站 海拔324m,這是竹崎往樟腦寮中途的一小站,站體是後來重蓋的,目前沒有使用。
▲列車已爬至可以看到嘉義風景的高度,沒想到預報下一週的雨,此時卻可以有如此清晰的晴空照片,真是非常的漂亮!
▲樟腦寮車站 海拔543m,這邊是折返式車站,就是需前進一小段再後退進車站,主要原因是過去使用蒸汽火車如果在主線上停車的話,會造成上坡起步的困難,所以才需要退到水平的樟腦寮車站,但現今使用的柴油機車頭就不用了,有足夠的馬力可以在坡度上停車再開。
站體看來是木建的,其實是水泥牆再貼上外皮的偽裝術呢!呵呵呵。
▲等待正班車的樟腦寮車站,這邊的簡易車站都使用階梯讓乘客上下車而已,正班車會在這邊稍停,但沒有看到有人下車,之後就會再繼續上山,我們可以從樟腦寮附近的馬路上觀看列車盤旋上獨立山的畫面,是參加主題列車行程才有的福利。
▲這座就是獨立山 登山鐵道螺旋線,列車經過三次的迴旋爬升到山上再繼續前往阿里山,我們則觀賞到列車重複出現2次且都比上次還高,還鳴笛了一下讓我們注意它的身影!接下來就是我們自己親自體驗了。
▲這裡是樟腦寮車站停車處,旁邊有樟腦樹幫忙遮蔭,陽光從間隙中露出,讓整個畫面很療癒,導覽人員有說,原本在日治時期的確有種植樟樹,但光復後就都沒了,是後來的某一位站長(忘了名字)想說叫做樟腦寮車站卻沒有樟樹有點怪,為了讓它名符其實,這些樟樹其實是後來才種的。
▲這裡是獨立山第二觀景台,下方所見的就是剛剛待的樟腦寮車站,如今都已在那麼下面了,爬獨立山時可以多次看到樟腦寮車站,代表我們不斷的迴旋攀升。
▲梨園寮車站 海拔905m,導覽員敘說,這車站是個寧靜舒適又漂亮的小站,假日有很多人會來爬山,就會看到不少遊客在此休息的景象。
▲交力坪車站 海拔997m,這是主題列車第二停靠站,有站長管理,還有一間柑仔店,據說商店好像只開主題列車行駛的這一天而已,可以買到比平地還大包的乖乖(因為山上氣壓較小所以會鼓很大),一聽這邊有柑仔店我們好開心!因為肚子在樟腦寮時就開始餓了。
▲欣茂商店,交力坪車站旁的一小間柑仔店,列車一停靠就湧入了旅客,裡面是很古老的那種感覺,還有賣草仔粿、餅乾、飲料和古早小糖果。導遊會希望我們多多「交關」沿途有參觀的店家,能夠活絡觀光經濟,也可稍稍平衡一下各景點之間的人潮落差。試想,若是大家都往熱門景點拼命消費,其他小景點連湯都喝不到,久而久之,小景點就會荒廢杳無人煙了。
▲芋粿$100/3個、蚵仔煎$20、梅精仙楂菓$20,以為在山上會很貴,但其實價錢就一般,芋粿還溫熱的,吃起來好好吃!吃得到碎芋塊跟些許調味肉末,芋粿本身很黏,而且會越嚼越香,對於此時很餓的我們真是即時雨。
▲水社寮驛棧,是一間民宿,我對這地方很有印象,但不是我來過,而是我看過MIT台灣誌介紹過這邊,也對於這邊的美景有點嚮往。
▲水社寮車站 海拔1186m,目前為招呼站,站體內改成「蝙蝠生態教育館」,原因來自舊33號隧道因八七水災而西洞口遭到掩埋,後在北面重建新線的隧道。舊33號隧道就掩沒在樹林之中,經過多年,內部環境適合蝙蝠生存,意外的成為很多蝙蝠窩,後來消息流出,許多遊客到訪,為避免影響蝙蝠的生態作息與保育,將洞口隔離,在洞內架設數個攝影機,而畫面就播映在蝙蝠生態教育館。
▲出水社寮車站的軌道形成一個U字形,慢慢推移上山,回望列車與山村的建築的畫面令我難忘,水社寮這邊以前也曾有學校,雖目前廢校,但可想以前是多繁華才會有學校吧,導遊說以前在熱鬧的時候,這裡甚至有「小上海」之稱,經過歲月的摧殘人事已非,這種孤寂的美感別有一番風味。在適當的季節這邊也是賞螢火蟲的好地方。
▲奮起湖車站 海拔1403m,搖搖晃晃終於來到這次主題列車上山的終點站,奮起湖舊稱「畚箕湖」(地形關係),但有湖卻沒有水,其實湖是閩南語中低窪地之意,這座車站算是沿途中很大的車站,擁有雙月台。月台上停靠左邊的是正班列車,右邊是主題列車。
▲林務局奮起湖車庫,由於目前無法前往多林車站,所以改成車庫與四方竹林的導覽,現在車庫停了兩輛蒸汽火車頭,一輛是一般平地走的(兩個汽缸),一輛是登山用的(三個汽缸),都是屬於傘式直立汽缸,這是為了此線火車而改造的,縮短火車頭長度。
▲四方竹林,為什麼稱四方竹我很疑惑,原來是他的竹幹看起來像圓的,但握起來其實是方形的,真是好特殊的竹林。
▲接下來就是午餐自理時間,逛老街+吃飯,我憑印象找到這間"奮起湖登山食堂便當"但內用與外帶的價錢不同,而且一個便當價錢都超過$100元,真的是挺貴啊!光我選的炸排骨內用就要$160元了,雖然多了湯與飲料,但好像不怎麼划算…。
▲後來往下逛老街時才發現,這間才是我印象中想吃的但卻至今未吃過的"奮起湖大飯店的便當",看似只有這家採用鐵盒裝,而且好像也是比較歷史悠久的一家店。
說到奮起湖便當為什麼會成為奮起湖的代表?
主要是當初往阿里山的火車光單程就需要7-8小時,而奮起湖車站剛好大約位於中間點,行車至今差不多中午,且也要給蒸汽火車添水加媒,所以趁此空檔可以吃午餐,便當產業因應而生,所以才造就奮起湖便當的聞名。
▲奮起湖老街的一景,那時卻下起了一陣小雨,這邊的商店真的還不少,記得上次來有一邊被火燒掉變廢墟,如今都已重建完成了。
▲奮起湖山嵐,時至午後,風起雲湧,但景色依舊清晰明亮。
▲阿良甜甜圈,逛老街的時候就發現有好幾家賣甜甜圈,隨機繞著小路來到這家甜甜圈,就買個低消2個嚐嚐看(起司、巧克力),買完才發現這家的價格比別家貴一點,但我覺得吃起來還算不錯啦,外酥脆內軟又香。
▲下山的水社寮車站,此時已經雲霧瀰漫,更添一層朦朧的美感,隱藏在山中的村落,在此寂靜的等候著遊客的再臨。
從奮起湖車站一路下山至竹崎才停靠,沿途導覽員會適時的再提醒解說經過的車站或景點或補充等等,下山的列車多了剎車的動作,所以比起上山沒有那麼舒適,雖然他說搖搖晃晃很好睡,但我覺得搖晃太大力很難睡阿,而且一度還不太舒服。經過交力坪車站時,需要交接路牌,才能繼續上路,看他們一勾一拿的,列車速度好像突然降低,好像不是小心掉了,趕緊撿起再交給司機,蠻有趣味的。
▲三角線調頭演示,最主要就是將火車頭調換方向,從前方變成在後方,至於為什麼?我查了資料才發現,過去蒸汽火車時代平地線是由18噸蒸汽火車拉,在竹崎站須改為28噸蒸汽火車推上山,所以會在這邊調換車頭,但1920年後,火車固定車頭在列車尾端推車廂後就不再更換了,所以三角線目前也很少用。
▲竹崎車站 海拔127m,這邊是屬於舊車站區,以往有一個新竹崎車站作為通勤使用,但後來卻廢除也消失了…,這邊導覽也說到,有一油罐列車放置於此,但卻從沒用過,因為那時公路通車,油罐車跑公路還更快。更說到蒸汽火車更換柴油引擎的歷史點。
▲剛列車已經更換過一次,這次讓我們更近距離觀看,再換回來的樣子。我形容這三角線就像台中的成追線,它也算是一個三角線。
▲北門車站 海拔31m,這座車站之前來嘉義檜意森活村時曾來過一次,只是當時沒有上到月台來,而這次是從月台進到車站去,林業鐵路的工作人員會在這邊販賣周邊商品2種,一個是筆記本$200,另一個是圍巾$250,不過聽說好像只有主題列車行駛時才會擺出來。
行程至今已到尾聲,從竹崎至北門車站這期間,導覽員敘說著阿里山森林鐵道的歷史發展與辛苦的地方,主要還是受到道路交通的衝擊,不過現今思維改變,它是歷史文化的痕跡,不可抹滅,不管是老人的回憶、中年人的現今記憶、青年的歷史探索,都有他獨特的一面,也是讓國人可以驕傲的一條登山鐵道,而經過今天的導覽也讓我更加深入了解到沿途的特色景觀與歷史,也只有參加這樣的活動才能有如此的體驗吧。
回程從三鐵共構的嘉義車站搭台鐵觀光列車2次回台中。
哪三鐵共構?台鐵、林鐵、糖鐵。
全站熱搜